过去的20年,国内创造了许许多多亿万富翁,这些人群当中很多刚开始也是普通人,他们靠什么发家致富呢?
无非是几条路:股权投资、房产投资、创业等。
仔细观察这几条路径,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脉络,那就是在获得高收益的背后往往得承担巨大的风险。
比如创业,你可以随时发一笔横财,但也可能本金全无,甚至欠下一大笔债。有人说,买房没有风险啊,现在回过头来你才这么说,如果把时间放回到以前,比如2001年你敢投资房子吗?我想,要花100万投资了房子,你可能睡不着,因为你随时要提防可能损失本金的风险。但如果你把100万存入银行就不同,虽然说每年的利息收益可能只有2万,但你却不用担心你的财富突然蒸发。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事实上永远不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如果有那只能是p2p!
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债权类,二是股权类。
债权类投资是债权债务关系,你买了别人的债券,相当于别人借了你的钱,别人给你利息,这个利率主要是作为风险补偿以及货币的时间价值补偿。由于债权债务关系风险主要取决于债务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一般债务人的信用水平越低,借款期限越长,那么风险程度越高,利率也往往越高。
股权类投资是所有权关系,你买了一只股票,相当于你是这家企业的股东,当企业经营好时你可以获得资产增值或利润增加带来的收益。反之,当企业没落时,还需要承担企业资产缩水带来的损失。
整体而言:股权类风险>债权类风险
权益类投资包含股票、股票类基金、黄金等,风险程度上,股票风险大于股票类基金。
债权类投资包含银行存款(大额存单)、货币基金、债券(国债、企业债)、p2p、债券型基金。风险高低取决于借款人的信用水平,整体而言他们的风险高低排序是:p2p>企业债>货币基金>银行存款>国债
目前一年期国债收益率是2.668左右,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是1.6%左右,货币基金7天年化收益是2.273%左右,p2p的收益率则在10%左右,银行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是4.6%左右。
那么这些收益率对应的风险有多高呢?银保监会主席之前说过的一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我们以收益率8%为例,相当于a把钱借给b,b需要支付给a年利率8%,这就需要b的资产收益率达到8%以上,要知道,今年三季度中国的gdp增长也才6%。
又以p2p为例,10%的收益率意味资产收益率达到10%,这在中国经济进行结构转型的当下能否获得这样的收益是要打问号的。
10月份,湖南、山东取缔了省内的全部网贷p2p业务,一些省份据悉也在采取对p2p更严的监管措施。为什么p2p频频出问题呢?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间接融资的国家,企业获得资金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或债券市场,而不是资本市场。但是在抵押物时代,小企业规模小、信用程度往往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被迫转向成本极高的网贷平台,比如10%左右的收益率,加上平台运营成本的话,最后转嫁给借款企业成本可能高达15%,有多少家企业能支付起这么高的利息成本?
其次,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国家鼓励更多的信贷资金投资高端制造业,但目前中低端制造业在国内经济当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比如a工厂生产一双凉鞋,综合成本是4元,收入是4.1元,利润是1毛。利润很低,那靠什么来赚钱?只有两种方式:
1、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企业成本,比如生产1000双凉鞋需要50个人来完成,但我们可以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加大研发,通过新工艺降低成本。但问题是搞科研需要投放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且过程漫长,对于想赚快钱的企业家说积极性是不高的。
2、第二就是通过规模化经营的方式,比如利润是1毛是吗?那我扩大生产,规模化经营,我雇佣了1万个人来生产100万双凉鞋,这样利润就上来,但是这样会遇到两个问题。
第一、1万个人每月的人工成本可能达到5000万,这么大的资金缺口从哪里来?
第二、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以及产量增加后会出现供给过剩,利润肯定会被摊薄,要想维持企业的整体规模,最后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上面已经说过,在结构转型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廉价资金远离这些行业,他们只能向p2p招手,结果往往就是同归于尽。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起码可以得到两点体会:
1、做投资我们一定要了解资金的去向,有时候收益很高,我们可以反问,原因是什么?当然是因为缺钱,提高收益的目的就是要更快、更多地融到钱。当前中国的gdp增长是6%左右,广义货币m2增长是8%左右,这个时候如果你是做债券类投资的话,投资率超过6%你就要特别关注风险了。
2、如果是做权益类投资,收益可以是100%、500%或者更高,对应的风险的话本金可能是全无,甚至是负数,这个是没有具体收益划分的。只有一句话,多少风险对应着多少收益。风险可以降低,但不能消灭。
很多人问我,现在市场上有什么好的投资产品,这问题不好回答,因为我不知道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怎样,如果你是稳健型的,不妨选择债权类投资产品,如果你是激进型的,可以考虑股权类产品。
咨询> 18511112422 (同微信)拨打电话